close

如何在贏者全拿的職場中生存.jpg

 

如何在贏者全拿的職場中生存:掌握被需要的跨域能力、分析自己最適職能、打造專屬的生涯策略
How to Win in a Winner-Take-All World

作者: 尼爾・艾爾文  
原文作者: Neil Irwin
譯者: 吳凱琳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21/03/02

 

有一技之長、認真工作,不代表就能擁有致勝職涯
打破專業領域、公司組織的框架,
賺取高報酬,成為企業高度需求的人才

  為什麼在公司苦幹實幹、發揮專業,卻不被主管看重?
  大企業進不去,小企業沒前景?我能做哪些選擇?
  熟悉的產業運作受到科技影響,被迫改變工作模式,該怎麼辦?

  在這個資源被少數人搶佔、科技帶來速變的時代,
  選擇哪個產業、哪家公司、哪種工作,才能擁有成功的職涯?

  AI、5G等數位浪潮不斷襲來,世界瞬息萬變、隨時都有可能被取代,《紐約時報》資深財經記者尼爾•歐文(Neil Irwin)觀察到現今工作組成、獎酬制度皆已悄然翻轉。

  歐文發現,全球大型企業中成功的菁英,特質在於將多個專業結合在一起,並接納非階梯式職涯。比起鑽研單一領域,不如培養能協調不同專業的能力,成為「膠水人」(glue person);比起在同一間企業待到退休,定期換工作所培養的靈活性,能幫你更快跟上變化快速的世界。通過原始數據、仔細分析和案例研究,歐文深入淺出地解釋21世紀的經濟格局以及嚮往成功人生的人該如何做好準備。

  本書中介紹微軟、沃爾瑪、高盛等全球巨頭以及在電影《猩球崛起》與金賓威士忌等企業員工,在技術創新之下不僅不被淘汰,更成功轉型生涯、進而改造公司。他們是如何在贏家全拿的世界中取勝?其中的成功方程式,值得作為個人職涯規劃的參考。

  在本書中你可以學到:
  .成為「膠水人」,也就是那些具有高度協助能力,能整合不同技能與資源的人。
  .刻意在非擅長領域中累積經驗,而進步的關鍵就在於我們的適應能力。
  .就像全明星棒球運動員使用數據更有效地擊球一樣,上班族也能透過數據更有效工作。
  .檢視目前工作的公司是否在經濟趨勢發展的軌道上,並了解自己適合的企業屬於哪種。
  .企業不再強調忠誠度、終身任用,如何權衡要成為獨立工作者或投身企業?
  .確保事業成功與你的人生目標保持一致。

  我們可能無法改變世界經濟走向,但如果能理解趨勢、掌握趁勢而起的訣竅,就能成為贏家。

 

(以上資訊取自博客來商品頁)


 

看完覺得這本書主要是鼓勵傳統一路都做同個職業的專家必須轉換思考方式,不能再抱持一路走到底直接退休的職涯規劃,適合已有多年工作經驗的人看的概念引導

傳統可能是生涯階梯(一條筆直的路往上升遷之路,職稱等都很清楚),但作者認為未來除了自己熟悉的專業領域外,也可能需要跨職能、跨行業或轉行的跨領域經驗與知識,讓直線交織成網格狀的圖,平移或降轉都可被接受且對一個人的職涯來說是必要的事,多元歷練更能夠適應多變的環境與挑戰

這點作者提出的輔助證據是未來中階職位越來越少,升遷的跳動幅度與適應難度會比過往大很多,不是等不到升遷機會、就是跳級太多無法勝任

 

「身為員工,必須思考在履歷上增加哪些經歷,才能在未來獲得升遷機會?而不是去想,這一季要完成什麼樣的任務,才能在此時獲得升遷。

你不能只思考,要如何在任何一家公司都能獲得升遷機會?應該培養什麼樣的能力組合,才能幫助自己在任何生涯都能順利升遷階段?」(p.85)

 

刻意為職務設定任期,大概二到四年,無論企業或員工,都不應活在幻想世界,假裝雇用關係永恆不變。

你必須要有心理準備,總有結束的一天,企業和員工應該要很清楚自己希望從這段關係中獲得什麼。你必須拓轉有助於你勝任下一份工作的相關資歷。

通常會有的「三年之癢」現象:第一年,你熟悉工作的相關事務、第二年,你開始做出改變,在新的工作角色建立自己的行事風格、第三年,開始獲得回報,並對一切感到舒適。

這時候你得做出選擇,享受舒適感,並在現有的工作崗位上持續進步,只是報酬會遞減;或者你可以跳脫舒適圈,累積新的經驗,讓自己持續成長。

 

企業經營是混亂的,能累積越多經驗、接觸越多混亂的不同面向,就越能建立某種凝聚力,抵抗混亂的局面,因為你懂得取用這些零碎的東西,結合在一起就能創造出你引以為傲的東西

「人們總為隨機累積的過往編排合理解釋、刻意串接,但其實你得主動發掘能使自己在某方面持續前進的事物,不論是能力培養、地位,或者你要認識的人,任何事物都行。

究竟是什麼樣的機會並不重要,關鍵是你有多努力把握住機會,以及得到什麼樣的經驗。未來你便可透過後見之明,思考該如何描述才能將所有經歷串連在一起。」(p.101)

 

公司內部評鑑,發現某個團隊的員工滿意度低,對生活平衡不滿

→主管認為是國際電話跟海外出差導致下班後工作多

比較同公司滿意度高與低的團隊卻看不出差異,直到有人直覺去分析行事曆,發現滿意度低的團隊,一周平均花27小時在開會

→員工抱怨,他們必須利用下班時間才能完成需要一個人專心處理的工作,因為上班時間排滿了一堆毫無意義的會議,他們的電子郵件和行程表資料也證實了他們的說法。

→將資料分析結果拿給必須做出改變的主管們

→解決辦法:鼓勵員工將需要一個人專心處理工作的時間排入行事曆,就不會有人看到空檔亂塞會議

arrow
arrow

    時白/墨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