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坐在對面的人: 職場面試官十年筆記,誰能脫穎而出、誰只能輾轉沉浮,他談完就知。

作者: 蘇見祈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22/11/29

 

  ◎家人想要我找個「穩定」工作,但,穩定的定義是?
  ◎有場面試最特別,我的對面坐了兩個人,媽媽負責說話、女兒負責聽話。
  ◎這份履歷已寄來六次,但我始終沒有約談,因為他高齡「40」。
  ◎你為什麼想離職?因為我想「換個環境」──這是多數人不被錄用的原因。
 
  應徵時,坐你對面的主考官會在紙上怎麼描述你?
  HR人力資源經歷超過十年,篩選過近萬份履歷的蘇見祈說:
  在職涯路上,誰能脫穎而出、誰只能輾轉沉浮?我談完就知。
   
  有人是理想主義者,薪水給高給低都可以,反正回家還有父母養,
  有個校園企業家,明明已創業成功,父母偏要她再找個領固定薪水的工作。
  
  有個年輕人一開口就堅持「我絕不加班。」理由居然是?
  被大環境淘汰的某主管說會虛心學習,卻掩飾不了潛意識裡的「我不甘心」;
  有人覺得自己生不逢時、有人徬徨失措、有人想找份能遠離原生家庭的工作。
  
  這是一本面試官十年見聞總整理,
  你可以先參考他閱人無數後的職涯筆記,再思考你的人生之路。

 

(以上資訊取自博客來)


 

看之前預期會有一些面試技巧或企業方的思考,但看完發現這本書是作者個人的一些感嘆與思考,更偏向令人反思職涯與選擇這塊,敘事口吻也非常白話、容易閱讀,可以當成輕鬆的休閒書籍

 

 

(p.51) 每個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誰都很難面面俱到。

「破冰社交」這類技能也需要長期學習和訓練,且這往往依賴於家庭提供的資源。對於家境貧寒的學子來說,社交場合從來就不是他們與旁人公平競爭的舞台。

(p.61) 如果一份工作的強度實在太大,大到影響了人正常的飲食和睡眠,那麼身體所累積的疲憊感也會反映在情緒上。筋疲力盡的人是沒辦法快樂的──快樂也需要力量。

(p.62) 天賦是在一個人努力的第一秒就開始作用的。

天賦的範圍也不僅僅在於學習效率、產出速度和可以抵達的上限,更重要的是,天賦決定了正回饋產生的頻率,而這可以影響人工作和學習時的心態。

天賦不僅意味著物性和效率,還意味著良好的心態和健康。

(p.79) 知識是可以終身學習的,性格和氣質卻很難在成年以後改造,他們的形成只能依賴於天賦的基因,以及幼年時期的耳濡目染。

更重要的是,機會並不會等你長大醒悟過來,完成自己的訓練以後才出現。

機會屬於有準備的人,但並沒有人規定,準備只能靠自己。

(p.94) 這個社會對於內向的人的確是不友好的,因為內向的人獲取的資訊和資源會更少。在很多時候,資訊就是事業的命脈。

你可以「創造」一個新的性格、一個新的自己,當你在一次一次的扮演中越來越熟練後,在某些你需要的時刻,這個人造的角色會代替你和這個世界相處,讓比賽變得更加公平一些。

(p.114)「他們都是可以指著一個什麼東西說『這是我的作品』的人,我想這應該是一種榜樣吧,在很小的時候我就見到的榜樣。」

「人的一輩子太短了,世界又這麼大。我希望我能在世界上留下一點不會消失的東西。」

我很喜歡這個答案,這可以被稱為「理想」,理想是一個在現今社會已經很稀缺的東西。

(p.125) 無論是在網路大廠,還是新創公司,周老師工作的最大壓力都是來自複雜的人際關係。員工們各自站隊,管理者拉幫結派,人們為了小團體的利益相互猜疑、攻擊,根本沒有人在意工作本身的價值。

> 周老師反思自己的困境是不是因為不具備足夠豐富的管理學知識而造成,但他另外找到了獨立培訓講師,作為一勞永逸的解法

(p.126) 只要你能講得清楚,別人聽得明白,那就說明你對知識的掌握,已經完全到位了。

知識變現的途徑並非只有在生產中運用知識,傳授知識也可以是一種變現的途徑,這是之前的他沒有想到過的嶄新選擇。

(p.127) 「今天的我,只需要把課程的內容打磨好,就算盡了我的責任。這是我擅長的事情,這也是我可以掌控的事情,只要努力了就會有回報。

(p.132) 除了金錢,他也獲得了他嚮往的多樣性生活。工作讓他往返於不同的城市,他會遇見不同的人,然後再把自己在旅途中遇到的人和事,講給新的同學們聽。

他無須處理讓自己焦慮的複雜人際關係,無須勞心勞力平衡各方的利益,只要把課上好就可以了。

(p.181) 長期存在的就業觀念,很多高考成績優異的學生,都選擇報考理工類科系,多年以後這些高分學生畢業求職,面對的全是和自己同樣優秀的對手。

競爭我司理工類職位的求職者,常常是清一色的名校碩士,履歷沒有不優秀的。

&一些企業在理工類職位設置的「隱形性別門檻」,導致競爭難度也有差異

(p.182) 哪怕是「閱歷豐富」的中年父母,在完全陌生的未來面前,也和孩子一樣一無所知,因為他們的閱歷無法提供任何參照;更重要的是,他們其實也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p.185) 備課與學生表現壓力+家長訴求各異+縣城學校管理混亂,人手不足、無視專業胡亂調動,導致所有人都沒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大城市競爭則太激烈,變成吸引資優生才是重點,直接決定了會是良性循環還是惡性循環。做宣傳跟行政反而優先於教學

(p.200) 世界上所有「沒辦法」的事,其實都有辦法的。只是看妳想要什麼,又願意放棄什麼。很多說著「沒辦法」的既得利益者,只是不願意放棄現狀為他帶來的好處而已。

(p.201) 正如那些爽文中的主角一樣,他們是憑藉自己的天資和夜以繼日的努力,換來了和規則抗衡的資格。

可是如今在這些最優秀的年輕人裡,也出現了一種類型:他們多年刻苦付出,就是為了在踏入職場之後,有選擇「不繼續刻苦」的權利。

只要他們願意,他們就可以選擇用此前的所有努力,交換一個在職場中「做自己」的籌碼。

一輩子都要求自己當好孩子是一件辛苦,而且沒有必要的事情。

(p.202) 哪怕是角鬥場中的勝利者,也是會累的。

(p.212) 在風口上起飛,其實不能證明什麼;當風停了的時候,該下墜的,總會下墜。

求職時,盡量選擇那些更換過公司掌門人之後,經營勢頭依然能穩定向上的公司。

如果一家公司只是靠創始人個人的威望在維持運轉,那麼你並不能確定,這家公司的成果是來自合理的管理制度,還是依賴某一個人。

依賴個人威望運轉的公司,制度很容易形同虛設;當制度無法對人形成制約的時候,公司利益就很容易成為某些人的玩物。

(p.227) 所謂的「成功特質」更像是雙面刃,是優點還是缺點、是有利還是有害,取決於大環境和趨勢,而不是取決於自己。

很多的成功人士,以及我們這些旁觀者,都無法判斷那些成就有多少是來自本人的奮鬥,又有多少是來自時代大勢的餽贈。

而當故事到達結局的時候,我們又會感嘆,一個人再強大,面對環境的變化和老去的年齡,也總會有無可奈何的時候。

(p.278) 我缺乏把一個雜亂無章的空店面和商機聯繫在一起的想像力,也缺乏把打工的自己想像成一個老闆的想像力。

就算我路過這裡,想的可能是下周要提交的資料─–那是些別人安排我完成的事情,而不是我自己說了算的事業。

對未來的想像力,是發展事業的第一道門檻,而想像力取決於個人經歷,以及生活圈提供的參照物。

(p.280) 只有屬於自己的事業才是真正的「穩定」。無論是自媒體、寫書,還是開店,都可以讓自己的命運不被某一家公司、某一個人握在手裡。

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必須在職場上學會取捨和拒絕,才能把加班之類被「別人的事業」蠶食的精力搶回來,用於澆灌只屬於自己的成果。

(p.320) 她用拉開生活距離的方式,構成了防止父母干涉司生活的屏障 > 親情上的「向上管理」

她強硬而明確地讓父母感受到,所有的勸說和逼迫,都不會起到作用,如果有必要,她完全可以直接消失。

但當父母表現出寬容的態度和善意時,她也會用笑容和禮物加倍回報。

他們會漸漸趨向對自身更有利的選擇。

(p.321) 要把自己放在和父母平等的位置上,建立有效的威攝機制,而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一味說服和懇求。

(p.325) 在工廠工作的時候,我的心情沒有今天在辦公大樓裡上班時這麼壓抑,我想其中一個原因是:你確實知道自己的勞動有價值。

> 看得見的實體產出

意識到自己的努力其實全都白費了,對於辛苦工作的人來說,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p.344) 如果非要我和真正善於社交的人,比個社交能力的高低,我這種強扭的瓜肯定比不上他們,差得遠了。

但是,比不上他們沒關係,我至少比從前的自己過得好,我獲得了更多的經歷和體驗。

比起小時候那個無人看見、無人在意的我,這種「扮演」讓我有機會認識更多人,以及那些原本的我沒有機會接觸的人。我得以免於陷入自己最恐懼的孤獨中。

外向的外殼也幫助我獲得 HR 這份工作,由此我的人生產生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p.345) 一個人的氣質,是由他如何度過從前的人生而決定。

當一個人長期專注於某一件事時,他能夠獲得的,不僅是屬於某個領域內能力的提升,還有屬於人本身的自我蛻變。

堅持未必能保證在競爭中勝出,但必然導致自我的蛻變,從而讓人生變得更有意思一些。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時白/墨思 的頭像
    時白/墨思

    夜色漸深

    時白/墨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