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說感想】《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中山七里弱弱相殘的悲哀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 小說.png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

作者: 中山七里 

譯者: 劉姿君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9/08/06

 

 

原來活著是一件如此艱難的事。

法律和扭曲的信條保護了不值得保護的人,

卻對非保護不可的人視而不見。

 

善與惡、罪與罰,

當殘酷的現實遇上富貴與貧窮的生命界線

誰是命運的仲裁者?

誰又是得不到保護的人

 

 

給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

請大聲說出來。不要隱忍,向至親,向近鄰,若環境許可,向網路說出你有多辛苦。無事可做關在屋裡,會覺得世上彷彿只有自己一個人。可是,不是那樣的。這個世界比你想像的寬廣,一定有人關心你、在意你。我也曾為這樣的人所救,所以我敢保證。

 

你絕對不孤單。請再一次,不,不管多少次,都要鼓起勇氣大聲說出來。要比那些蠻橫之徒說得更大聲、更響亮。

 

如果遇害的是一個平凡的好人,就代表著背後有著更深不可測的黑暗。

犯罪必然存在欲望,無一例外。金錢欲、獨占欲、性欲、破壞欲。到頭來,動機和犯罪樣貌,都是衍生自這些欲望。因而,無論什麼樣的犯罪,只要能夠類推出最根源的欲望為何,便能看出全貌。

 

三雲忠勝被殺了。他是一個好人。

身為福祉保健所的課長,他竭心盡力為每個案例做最妥善的安排處置,細心照顧提攜後進。作為一個丈夫與父親,凡事以妻子與孩子做為出發點,更別提那些從沒有過的酗酒、賭博、外遇與家暴。從未見過那麼為人著想、體貼善良的人,無論工作與家庭,他都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

 

當社會上發生了恐怖的連續殺人事件,我們總期望這只是社會邊緣一角,是獨立單一個案。然而人失去了要保護的事物是很脆弱的。就算犯人落網了,失去的東西也不會回來。可是卻又不能原諒犯人。原諒了,就好像忘了曾經對自己很重要的東西,很痛苦。得到保護的人們和得不到的人們,其中的界線到底在哪裡?

 

 

(以上取自博客來商品頁)


 

「要是申請案全部受理,縣內的社會保障預算半年就會爆了。」

「你一定認為我一派官僚作風,只會推卸責任對吧。」支倉彷彿看穿他的心情般瞪過來。「你們的工作是逮捕犯法的人,單純明快。但我們雖待在高唱福祉,卻必須剔除需要福祉的人。抱著這樣的矛盾工作是什麼心情,你們懂嗎?」(p.172)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以中山七里一貫激昂的情緒,透過與負責審核給付的福祉保健事務所有關的命案,探討家人、日本的社會保障制度弊病等社會問題。

這個制度的運作大概跟台灣的社會局、社工與低收入個案等類似,是由社會局與社工評估個案狀況,再決定是否使用社會福利的資源幫助他們。其中不免會牽涉到一些雖然很悲慘卻無法通過申請的個案、或者通過了申請卻因此好吃懶做,只想白領錢的困擾狀況。

第一章〈好人之死〉從一名受到各方愛戴的福祉保健事務所課長三雲下班失蹤後,被人發現活活餓死在廢棄公寓裡開始,刑警們怎麼查,大家對三雲的看法都是「大好人,不可能與人結仇」的評價,導致搜查進度卡關。

第二章〈君子之死〉出現了相似死法的第二名受害者縣議員城之內,同樣是被多方讚賞的正直之人,同樣查不到可能結仇的人。刑警們好不容易找出他們過去的交集,居然只有多年前同在一間福祉保健事務所工作的經歷。

究竟是什麼樣的仇恨讓人記恨多年?福祉保健事務所的職員帶著刑警進行他的例行個案訪問工作,看到他們工作的「不得不」與所屬單位上的「福祉」截然相反,彷彿宣告走投無路之人死刑的魔鬼般的一面。需要幫助的人太多了,要幫助每個人是不可能的,總會有人被排除在外。

身為政府最基層的職員,他們一邊承受上頭為了交出漂亮財政成績單刪改預算的結果,一邊又要面對著這些無助的人們與其怒火、怨恨,當初再有理想抱負想照顧弱勢,在這種狀況下也會漸漸麻木。

後面幾章〈窮人之死〉、〈家人之死〉、〈恩怨到頭〉則是關於這系列案件的追查與真相,除了延續前面對於社會保障制度的討論,中山七里還利用了對更生人的社會刻板印象玩了一個簡單的障眼法,我看到尾聲才發現書中有兩個名字其實是同個人XD

在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狀況下,對於窮困人民的照顧(社會福利制度)向來是各國政府頭痛的問題之一,中山七里在《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中比較站在弱勢者為出發點,但他也明白雖然感到氣憤,似乎也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只能先透過書中角色呼籲有需要的人至少先求助。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的故事雖然沉重,但貼近現實能引起共鳴與反思,結尾也留有一盞明燈照亮黑暗。至於中山七里式的大篇幅說教這次有比較自然地融入角色台詞與行動中,較能專注在故事進展本身,是容易閱讀與進入情境的一本社會派小說。

如果對社會福利或社會弱勢一類社會問題有興趣的話,很適合一讀!

 

 

推薦指數:8/10

arrow
arrow

    時白/墨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