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案的蟲:昆蟲的證詞與線報,警察靠我才聽懂。拿尺不拿刀、捧熱水杯出勤的法醫昆蟲學權威的神祕日常
虫から死亡推定時刻はわかるのか?―法昆虫学の話
作者: 三枝聖
譯者: 林信帆
出版社:大是文化
「你的工作是?」每當初相識的朋友這樣問我。
「我研究法醫昆蟲學。」我總是這樣回答。
「啊,昆蟲?所以你一定很懂蝴蝶、獨角仙和鍬形蟲吧?」
「不,我專門研究群聚在腐爛屍體上的蛆蟲和蠅類……。」
此時,現場就會變成一片靜默,對方還會下意識的往後退……。
這就是本書作者,日本法醫昆蟲學權威三枝聖的日常,因為他,
全日本的警察再也不會帶著殺蟲劑噴霧罐去現場了……。
什麼是法醫昆蟲學?
就是將蠶食人類屍體的昆蟲視為證據,藉此推測被害者的死亡時間,
協助警方進行犯罪過程的推斷。本書一一剖析犯罪現場的真實案例,
告訴你該怎麼「聆聽」,才能解讀這些破案的蟲所透露的訊息。
.蛆的種類、位置、數量,會透露死時的狀態!
屍體的第一發現者幾乎都是蒼蠅,從蛆蟲種類、數量,可以推測死亡多久,
準確度高於單純觀察屍體腐爛程度。
怎麼分辨死者是仰躺或趴躺死亡?要看卵塊出現在哪裡!為什麼?
.是否曾長期陳屍室內?這種蟲會透露。
如果死者被藏在室內,沒有雌蠅產卵,怎麼推斷死亡間隔時間?沒有蒼蠅,
室內屍體上若看見大量的褐色纖維狀物質,就表示曾長期陳屍在室內。
但其實這是鰹節蟲的排泄物,質地非常輕,只要有水分就會輕易崩塌。
.比目擊者的回憶還正確,法醫昆蟲學的推測有一定的精準度。
目擊者說好像「半個月前」還見過死者,法醫解剖卻認為早已超過「兩週」,
所以死亡時間到底是?此時就讓法醫昆蟲學透過昆蟲來判斷。
‧是被燒死還是死後焚屍。怎麼得知?
火災滅火完畢後,現場發現燒損的屍體,解剖時其中竟然有10隻左右蛆蟲,
這到底是意外還是毀屍滅跡縱火案?關鍵在肉蠅的種類和習性!
‧我的工具不是刀,而是一把尺!
法醫解剖屍體用手術刀,法醫昆蟲學者卻用一支15公分的直尺!
只要測量屍體上蛆蟲體長,就能推算死亡時間,對了,還要外加一個熱水杯。
此外,作者還自建一個「屍體菜園」,只是這個菜園沒有菜,只有「豬老屍」,
利用死亡的豬隻進行各種昆蟲實驗,像是春天的蟲和冬天的蟲,哪裡不一樣?
這些蟲如果出現在屍體上,又該如何解讀?
還記得多年前轟動一時的《CSI犯罪現場》影集裡的男主角葛瑞森嗎?
他就是一位法醫昆蟲學家,你幻想成為跟他一樣鐵口直斷、睿智推理的專家嗎?
本書就是描述,這些天天看屍體、也看蟲的專家的神祕日常。
至少,以後看小說追劇時,你知道編劇導演是不是在瞎掰。
(以上資訊取自博客來)
這本書跟我預期的不太一樣,雖然確實是日本的法醫昆蟲學權威寫的,但內容偏向面對大眾的入門書
內容也很貼心地用寫實插畫取代血腥或可怕的照片,加上篇幅不長,讀起來沒負擔,很適合想稍微了解一下就好的人閱讀
作者本身蠻多委婉的幽默,例如講到自己被稱作權威但其實當年的同學們更強、看到CSI的葛瑞森活躍開心了一下,後來發現法醫昆蟲學者還是被當成怪人,又感到沮喪XD
這本的譯者也非常用心,有些中文特有的雙關語應該是譯者想出來的,例如講到研究屍體農場的豬隻屍體,譯者翻譯為「豬老屍」(豬老師)、拿著水杯到案發現場採集,則是警察杯杯(伯伯&水杯),讓人會心一笑
以下書摘:
(p.74)
還是有醫學院的學生對法醫昆蟲學感興趣。
只是通常他們進到法醫解剖室觀摩後,實際沉浸在屍體發散的腐敗臭氣中,並親眼看見屍體上蠕動、有如一個生物的蛆蟲團後,自己在腦中描繪的「法醫昆蟲學者華麗活躍的世界」就會幻滅,無法接受事實並愕然呆立在原地。
契機可以是憧憬或興趣都無妨,但光靠這些,無法把它當作工作持續下去。
不管在哪個領域、工作,「華麗的世界」是非常罕見的例子,那只不過是其中一部份的面向罷了。
必須正確認知到這一點,抱持「即便樸素又不顯眼,也想繼續下去」的覺悟或熱情。
(p.148)
儘管我一直強調人類屍體的腐敗臭味有多麼劇烈,但事實上,人們之所以會在公寓等集合住宅的房間,及住宅密集地區的獨棟房子發現腐敗屍體,其契機通常不是因為屍體散發的腐臭味,而是因為視覺資訊,例如整片窗戶爬滿密密麻麻的蒼蠅,或是有許多蛆蟲自玄關的門縫爬出等。
一般認為,人類的嗅覺會受到視覺很大的影響,因為知道了臭味的源頭,所以才會覺得臭。在維持通風狀態的室外,腐臭味很快就會消散,影響所及的範圍以豬屍體為中心,頂多半徑幾公尺。
對於擁有法醫學實務經驗的人來說,這算是某種常識。但如果沒經驗,想像就會膨脹,甚至膨脹到可說是妄想的程度。
要解開沒有共識的人的誤解,是實驗開始前最困難的事。
因此,我採取了許多說明方式,如「有報告指出,世界各國都用豬屍體做相同的實驗」、「大學用地很廣,腐臭味不會造成困擾」、「我會設置能遮蔽視覺的構造物,注意不會讓人直接看到豬屍體」、「我會採取對策,像是設置『禁止進入』的告示等,不讓第三者隨便靠近」、「如果發生什麼問題,我會馬上中止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