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9_233106.jpg

暴走社會:鄉民正義、網路霸凌與媒體亂象,我們如何面對反應過度的社會
「過剰反応」社会の悪夢
作者: 榎本博明  
譯者:王榆琮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06/21

 

【內容簡介】

  
  哪些現象就是反應過度?  
  ‧遇到挫折時,容易自怨自艾或者情緒失控大發脾氣
  ‧無法得到預期的答案,就覺得對方討厭自己
  ‧只要感覺到一點不愉快就會開始大吵大鬧
  ‧一直抱怨別人真的很過分
  ‧用自以為正義的道德感批判他人
  ‧只要想法不被認同就會產生攻擊的欲望  
  
  為什麼我們容易理盲濫情又易怒?  
  ‧人類本來就不是會合理判斷的生物
  ‧人在忙碌、疲勞時會因為無暇過濾資訊,而出現精神渙散的狀態
  ‧情緒反應大過於認知反應時,會無法適應壓力
  ‧對他人欠缺同理心,就容易隨意批判他人
  ‧害怕被他人討厭,又對自己缺乏信心,所以過度在乎自己的形象
  ‧自戀會讓我們過於自我中心,而且選擇性的只想起對自己有利的事  
  
  只有擁抱多元價值觀,才是治療「自以為是」的最佳良方!
  
  在充滿反應過度的社會裡,「不要放在心上」已經不管用了,因為只要在網路上進行負面批評,人們對於被評論者就會避之唯恐不及。如果不趁早處理偏見四起的現象,減低反應過度,未來恐怕會成為不良風氣。

 

(以上資訊取自博客來商品頁面)


 

以下書摘:

(p.19) 每個人都會在「很暢銷」的分上自動購買特定書籍,或者因為聽說票房很好而觀賞特定的電影。這種無視自己的興趣、沒有深思自己是否真的喜歡,其實是大量的媒體資訊造成的反應過度。

(p.69)畢竟判斷言論的真偽是很麻煩的事情,因此每個人都會基於想要迴避黑心企業,而覺得自己乾脆去其他公司應徵、去其他商店光顧、買其他公司的產品就好。

(p.89)對於責罵,容易反應過度的人不但無法左耳進右耳出,還會做出誇張的應對。這種情況也分為兩類:

第一種人會產生出強烈自我否定的情緒,第二種則是展現出強烈的攻擊性,不管自己出了什麼差錯,都想要反過來責怪他人。

(p.97)常抱怨他人的人,只要遇到一點不愉快,就會當成大新聞講出來,完全無法自行消解內心的憤怒和不滿。因為他們非得要別人和自己一同取暖、取得共識、互相安慰,才能讓心情平復下來。結果到頭來,這種人始終都學不會如何控制情緒。

(p.113)當我們在容易反應過度的人身邊時,常會覺得像是有什麼大事要發生一樣,因為他們總是會對小事斤斤計較。

(p.113)容易反應過度的人不只無法聽取他人的建議冷靜,而且也不喜歡接受建言。尤其他們在形式冷靜的朋友身旁時,總是會對任何事都感到不滿。因為他們本來就做好要發作的準備,因此當別人好言相勸時,彷彿自己被潑了一桶冷水,在這之後,他們甚至會否定個性冷靜的朋友,並告訴其他人:「這個人很冷漠耶。」

(p.118)只因廣告就想起自身挫折的人,這樣的過度感性會讓他們難以生存在這嚴苛的社會,因為他們不敢正視困難,沒有勇氣跨過關卡,他們有的只是討厭廣告的玻璃心。

(p.127)所謂的認知複雜性,可以使人不會將事物單純化,並能用多方的觀點進行解析。認知複雜性較弱的人會將事物單純化,分析事情時也比較容易流於片面。

(p.135)人在忙碌、疲勞時,會因為無暇檢視資訊,而讓精神渙散,並輕易的使用捷思法做出簡便的判斷。

(p.151)光是一點表態就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全部都被他人給否定了,而讓他們產生這種感覺的原因就是因為自戀的心態受到傷害,還有因為害怕虛張聲勢的假象遭到瓦解。正因為自認為無所不能的幻想有可能崩潰,害怕守護自尊的保護膜會被撕下來,所以才會產生攻擊性。

當這種人沒辦法獲得期待中的評價、讚賞、援助時,就會爆發出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攻擊性。而且他們不在乎對方究竟有無惡意,也不在乎自己正單方面地展現出攻擊性,而只是任由被害者意識引導自己,並且開始遷怒於旁人。

(p.152)當他們沒有獲得肯定,也沒有受到另眼相待時,就會產生出「每個人都在看不起我」的恨意。

(p.152)也有因為無法得到認同而陷入低潮狀態的類型。不過,那不是因為太盡責,所以在自責的當下產生憂鬱,反而是因為欠缺責任感、習慣將過錯轉嫁給他人或團體,並且自怨自艾。

(p.158)一個人要活在現代社會裡,必須迎合他人的觀感才能保證自我的價值。這是以研究社會心理學見長的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ormm)所提出的市場人格(Marketing Character)。

一般而言,交易價值是由眾人的需求程度來決定的。所以,人類的價值同樣也開始按照這種模式發展後,比起疑一個人是否有能力、有貢獻,是否討人喜歡和人見人愛才是決定人格價值得標準。因此,很多現代人為了得到他人的好感,會積極地尋求認同。

弗洛姆將這種把自己做為商品推銷,以及把自我價值等同於交易價值得處世之道稱為市場人格。

(p.163)扭曲的撒嬌心理,其實包含著非常獨斷的被害者意識。

(p.167)社會現象已經幾乎讓我們無法再覺得「努力就會有回報」了。

很多人因此開始認為「自己沒有取得應有的回報」,一股「無法獲得回報」的情緒就此蔓延開來。

(p.167)「欲望無法滿足的狀態容易導致攻擊行為」

(p.177)當人遇到事與願違、付出得不到成果的狀況時,往往會因此生成壓力源,一但長期累積,未來只要因為一點小事處發就會開始歇斯底里,憤怒的情緒隨之爆發,並導致反應過度。

(p.177)一般我們經常用到的壓力應對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不去思考討厭事物」的迴避型應對壓力,另一種是「將討厭的心思發洩掉」的發洩型應對壓力。

(p.183)我們得到了名為「網路」的這個武器後,體驗到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的甜頭。在從前,企業本來可以視單一消費者為無物,但現在,單一消費者透過網路傳播訊息,其內容一旦獲得極大的反響,就會讓企業不得不正視消費者的訴求。因此,單一的個人就會想利用網路感受到自己更強的影響力,而這其中的過程也更能帶給他們快感。

(p.189)特別是電玩容易讓玩家養成一遇到刺激就立刻做出反應的行動模式。許多電玩不會給玩家充分的時間思考,玩家通常必須在瞬間做出回應。

當我們開始對這種行動模式成癮後,內心就會想追求源源不絕的刺激,希望透過刺激讓身體瞬間反應,一旦生活上沒有刺激,就會覺得任何事都索然無味,也會養成無法冷靜地下判斷的習慣。

(p.192)過度客套的服務態度只會讓人變得越來越自戀,覺得「自己主張的道理絕對有用」、「自己應該享有禮遇」,並且形成接近人格障礙的心理。

(p.203)網路最大的優點就是每個人都能平等地發表,不被權威所壓制。此外,大眾的民意也不會被掌握權力者給漠視。但其中值得存疑的問題就是,網路意見不盡然是普羅大眾所匯集出的共識。

(p.204)相較於投訴是希望企業能做出妥善的後續處理;直接上網批評企業的行為,比較像是希望能透過網路行使個人的影響力,一旦取得多數人的共鳴,就會使人沉浸在滿足感當中。

(p.206)消費者和企業一樣都人,只要是人,就難免會出現失誤,那麼他們又為何特別愛針對「態度很高傲」這一點呢?→很多都屬於反應過度的抱怨

(p.238)對於欠缺求知欲、不習慣仔細動腦思考的人來說,聽取片面提示時可以產生出簡單明瞭的判斷。雖然這是片面提示的優點,但其中的風險在於這種人分不清狀況時,很容易反過來教訓:「你到底想不想要我採用這個企畫,拜託把意見血清楚好嗎!」

(p.239)最近某些暢銷書將賣點主打為「不用管旁枝末節,以本書傳授給你的重點就能萬事OK」,或不考慮事物的發生背景,只是說「跟著這樣做就能一切順利」,寫出這類極極端又欠缺平衡的文案。我認為這種書的客群大多喜歡簡單明瞭的偏頗意見。

arrow
arrow

    時白/墨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