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公主殺人事件(電影).jpg

(圖片來源:網路搜尋)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改編自湊佳苗的同名小說,故事描述一個美女上班族三木典子在同事聚餐後,死在露營勝地時雨谷,不只身中多刀還被焚屍。電視台製作人赤星從同學,同時也是三木直屬下屬的狩野口中聽說這個八卦,敏銳地發現這是個能賺到高收視率、讓他在電視台翻身的好機會,立刻著手採訪三木典子周圍的關係人,並根據狩野的話,鎖定他們的另一個同事城野美姬,認為這個不起眼的女子與三木典子有不少可疑的不和線索,很有可能是殺害三木典子的兇手。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而平凡的城野被鎖定為凶手之後,俐落的使用菜刀做料理被不知道多久沒聯絡的同學說是猙獰、同學意外出車禍被說是她有詛咒能力、手做便當給曖昧的男同事,對方卻為了撇清關係說她一廂情願,還跟蹤到他家、在一面倒的輿論譴責下,城野的父母不信任自己的孩子,在鏡頭前跪地求饒……

劇中有一句台詞「每個人只會記得對自己有利的記憶」,不僅如此,人也會挑對自己有利的部分說。

如果真正清楚事實的任何一人,願意說出真相,城野不會被逼到這種絕境。

赤星只在乎收視率和前途、受訪者們在乎的是他們出現在電視節目,彷彿為正義發聲的虛榮感、城野的雙親和朋友,也只在乎表現得像在維護城野,其實根本不信任她。

沒有人在乎事實如何、城野如何。

她是無辜的受害者,卻被妖魔化成嫉妒心纏身的惡鬼。

 

濫用權力的霸凌

 

赤星雖然只是電視台的約聘員工,相較於城野,仍掌握了媒體的影響力。在推特上受到指控後,赤星也沒打算住手,而是挖掘更多不利於城野的言論,要讓質疑自己的人通通閉嘴。

不知道原作怎麼處理,但整部電影看下來稍嫌多餘的夕子支線(城野的回憶),城野的小學老師對他們名字自以為幽默的嘲笑,深深傷害了好友夕子。

電視台為了收視率和維持輿論熱度,對赤星草率的指控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還私底下稱讚赤星,但在發現真凶另有其人後,把責任全推到赤星一個人身上,而沸騰的輿論也全湧向赤星,公布他的個人資料、詛咒他……

如果說小學無心的事件就能當成證據,那麼如今的城野被輿論指控為兇手、夕子變成鄰居八卦的繭居族,是不是也該怪罪當年的老師毫無自覺的霸凌?如果說赤星自私魯莽的無良行動理應受到譴責,那麼放任他行動還提供平台的電視台,是不是也該負起責任?

輿論辦案的可怕,在於每個人看到的往往只有其中一部份,再怎麼努力,都無法做到真正的客觀公正,這也是為什麼常常看到「被打臉」、「起風了」等狀況的主因。

 

魔鏡照出的嫉妒心

 

片名《白雪公主殺人事件》隱藏的梗蠻令我驚喜,原本以為只有指「長得美麗」的三木典子、「名不符實」的城野美姬和他們的公司的明星產品「白雪香皂」,沒想到在後半還有另一層意思。

在白雪公主的童話故事中,誠實的魔鏡告訴皇后,世界上最美的人是白雪公主,皇后無法忍受最美的人不再是她,於是起了殺意。

每個女人多少都有希望變美、得到讚美的渴望,我們往往只想到平凡的女孩渴望被稱讚美麗,因為她們很少得到讚美,卻忘了習慣被稱讚美麗的美女,一旦不被認為美麗,會造成她們多大的恐慌。

典子熟知身為美女的好處,多數人(特別是男性)會因為她的美貌給予較高的寬容,加上只要在眾人面前擺出柔弱的模樣,就能掩蓋私底下惡劣的針對行為

她討厭一個人的理由簡單粗暴到讓人無言,像是城野說還有人比她更美、狩野長得不夠漂亮。

但我們也無法否認,現實世界中討厭一個人的理由往往就是這麼膚淺。

 

看好戲的匿名言論

 

片頭幾條推文對時雨谷命案的評論,由每則推文中提取幾個字拼湊成片名《白雪公主殺人事件》的呈現方式,我個人非常喜歡,給人零碎的發言拼湊起來才是完整的拼圖全貌的感覺。

整部電影穿插其中的網路言論,給這部電影很高的真實感與趣味性,爆料、責備、看好戲的發言,不只看得到輿論的走向,也巧妙掌握了劇情節奏,不論是做小整理或推進劇情都顯得很自然。

故事最後的兩條推文分別是「網路帶來真相」,和隨後另一人打臉的「網路製造冤案」,更是總結了這部電影想表達的核心價值。

在沒有證據,純憑猜測和主觀解讀的情況下,真相與冤案幾乎是一線之隔,不可不謹慎。

 

 

這部《白雪公主殺人事件》比較適合當成上下集的兩小時日劇來細細觀賞,製作組很用心地模擬真實社會的氛圍和細節(像是推文、高還原的日本綜藝節目等),但也因此前半劇情起伏不大,細節又多,如果當成電影一口氣看完,會比較累。如果有耐心慢慢跟著故事節奏觀看,這會是一部值得探討的有趣電影。

 

推薦指數:8/10

arrow
arrow

    時白/墨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